聚成财经网

媒体评“唯第一学历论”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4-06-03 15:54 阅读

街谈

“第一学历是永远的伤吗”“上午向HR申请offer,下午被HR电话告知只收‘双一流’高校学生”等帖子引发热烈讨论。有受访毕业生“吐槽”,“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最近,正值“秋招季”,不少应届毕业生纷纷奔赴招聘会,意图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但有些应届毕业生,却因为第一学历的原因,在刚刚迈入社会之时,就体会到了不公平的滋味。

在招聘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应届毕业生资质的审查上加码,最常见的资质审查,就是卡毕业生的“第一学历”。有些学生尽管硕、博就读的学校不差,但依旧在面试时被面试官追问本科在哪里就读,第一学历不好,就会面临“一票否决”。

“越是头部公司、核心岗位,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就越高。”“简历只写研究生学校、不写本科学校的,一律默认第一学历不达标。”面试官心里的这杆“第一学历秤”,对毕业生来说难以名状。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在哪场面试中,这把剑就落了下来。

从企业招聘的角度来看,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筛选候选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会人为地设置一些门槛来“卡”简历,第一学历常常在选项中。毕业生被严格地分为双非,985,211。这种快速筛选简历的方法,不可否认对企业来说,确实省时省力,但同时也筛掉了很多潜在优秀候选人,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错配。

当然,唯第一学历论造成的人力资源错配,还在其次,对学生成长以及就业市场的不良影响才是最值得社会思考的。

需要看到的是,唯第一学历论,显然不符合当下人的发展和社会现实。衡量一个毕业生的尺度应该是多方位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打交道时的能力……这显然不是一个“985”“211”标签就能体现出来的。

一个人的人生不是精密计算的机器,人生应该被允许有容错度,而“唯第一学历论”恰恰是对人生容错度的一种否定。最近,互联网流行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也流行“社会逆时钟”,是对人生可以不被年龄束缚、不被方向束缚,是对人生有无限可能的一种表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唯学历论”“唯第一学历论”风气的一种反抗。

要看到,从“唯学历论”到“唯第一学历论”,这种演变其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正朝着越来越“卷”的方向走去,而它最终将反噬每一个人——第一学历伴随终身,“唯第一学历论”则意味着抹消了个人在18岁之后的所有努力。这种风气传达的隐喻是,努力是不必要的,一个人并没有办法扭转自己的命运。于是,无论在职的还是在校的,都会时刻被一种随时落水的焦虑和无力感笼罩着,因为一旦在最开始没有获得一份好工作或出现职业变动,就很可能面临再也无法上岸的深渊,所以,每个人的发条只能绷得再紧一些。在这片乌云下,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其中的幸运儿。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性和活力都会因此大减。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年龄和性别,而以“唯第一学历论”为肇始,使学历、年龄、性别正式成为压在职场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一股无形的力量给人生测算出了最佳速度,但人生恰恰是没有最佳速度的。 □张同

网友看法

1、网友司哥太浪:国内研究生门槛低才会造成这个现象。我招技术岗也会慎重考虑第一学历普通的,很多第一学历没听过的院校可塑性真的很一般

2、网友高材君有料说:说不重要的都是第一学历不行[灵光一闪]

3、网友8小时摸鱼制:人只能跟过去的自己比,不能跟别人比,人比人越比越累。考研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抹去自己的过去

4、网友智慧的博学苹果qY:如果第一学历不重要,谁还努力考清华北大呢?都躺平吧。

5、网友大漠孤烟飘起来:是不是要每个学生都躺平然后像清北生一样轻松找到好工作?南都是不是招人不设门槛呢?

6、网友神之科技:央企的招聘标准就是双985,怎么说?

7、网友廷尉署1949:企业规模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自然不同。扛大包的货运公司直接看对方的体格是否能胜任工作,在用人上不可千篇一律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