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成财经网

企业家谈两会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24-03-09 13:48 阅读

图片说明: 雷 军

图片说明: 宋海良

图片说明: 李东生

图片说明: 丁雄军

图片说明: 刘汉元

图片说明: 王 爽

图片说明: 刘永好

图片说明: 何超琼

推动“港澳+内地”一程多站式旅游

本报记者 任筱楠

当前,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入境旅游恢复发展。作为展示国家形象、促进人文交流、创造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入境旅游今年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关注到,当前国内旅游经济已经步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但去年入境游客仅恢复到疫情前六七成。对此,她提议发挥港澳桥头堡的宣传优势和枢纽作用,推动入境游发展。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热门目的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多元文化,仍然是世界游客的首选休闲游目的地之一。”何超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港澳掌握国际语境下的语言优势与传播规律,可充分运营国内外社交平台及行业垂类媒体,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多互动的宣传推广,让世界游客通过港澳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与此同时,港澳委员要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当好宣传中国文化的排头兵,讲好中国故事,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

除了发挥好港澳在国际上的传播优势,何超琼还表示,应发挥好香港作为国际中转站的作用,推动“一程多站”式旅游发展。她提到,港澳的特点是中西方文化在此融合共赢,港澳方面对海外游客的需求习惯比较了解,从语言沟通、货币兑换、消费习惯、饮食及居住体验上,更容易为海外游客提供无缝连接、轻松舒适的旅游体验。她建议,可以结合中华文化IP,港澳与内地城市一起策划“一程多站”式、为期6天到10天、“港澳+内地”的深度文化体验精品游。“‘一程多站’模式可以推动区域间联动发展,促进经济内外双循环,还能解决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她说道。

何超琼还关注到,去年我国入境旅游中,商务等刚性需求市场的恢复显著快于观光休闲市场。此外,港澳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港澳会展经济恢复良好。她表示,未来还应推动港澳的入境商务会展业与“港澳+内地”的一程多站入境游的有机结合。“港澳与各个旅游目的地,要持续着力文化体验与异地生活感的打造,提升目的地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实现‘文、旅、展’的融合,为中国全方位旅游业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过去一年,港澳与内地居民“北上南下”“双向奔赴”的场景吸引媒体广泛关注。对此,何超琼表示,大湾区城市群已经基本形成“1小时交通圈”。“大湾区创造出崭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势必将改变当地,也改变人们的旅游心态。我们不再只是去大湾区各城市拍照留念,而是可以每天去那里体验不同城市的生活。我们可以带回新的记忆、新的体验,体会前所未见的创造力。”

何超琼告诉记者,“大湾区会把中国的发展带到全球前列。推动‘一程多站’式旅游,不仅仅将人们吸引到大湾区,还要将其辐射到更多地方。我相信,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定可以见到成效。”▲

打造留得住、空间广的乡村人才生态

本报记者 张 妮

“我从事农业创业已经42年,这42年来,中国农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极大提升,农民的温饱问题和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业在今天还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一个突出表现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另外,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

为此,刘永好提出几项建议:第一,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第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第三,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我国有那么多农业院校,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他们理应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建设做更多贡献。但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不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转行到城市工作,或转做其他产业。其实,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生物科技育种等领域都值得广大青年回乡创业。”刘永好建议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

此外,他建议农业院校在做好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等高等农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基因育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培育将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今天,我们培养农村的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养殖能手、家庭农场的经营好手,还要培养农村经济领头人,特别是村长、村支书。”刘永好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建议,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间广的乡村人才生态。▲

打好“组合拳”,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任筱楠

作为文旅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最关心的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提振文旅消费,推动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和高质量发展。

王爽表示,文旅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对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引擎作用,既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有效承载,也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当前,文旅行业正处于疫后快速复苏的重要窗口期和调整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应该打好政策支持的“组合拳”,推动文旅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持续性繁荣发展,进一步增强文旅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长期工作在文旅行业一线的王爽发现,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但文旅产业总体并未完全修复。“从2024年春节旅游消费数据来看,在这个‘史上最火’的春节旅游市场中,消费再次凸显性价比趋势,客单价下滑明显。”

对此,王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振文旅消费:首先,政府可以出台更多鼓励文旅消费的相关政策;其次,文旅企业应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再者,文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成本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并提供各种优惠和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最后,文旅企业应与上下游产业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

近年,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加深,作为文化类景区的管理者,王爽也感受到这种趋势带来的积极影响。她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年轻一代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不断加强。“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持续加深,为文化类景区提供了新的生机和发展机遇,文化类景区需要承担起教育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多元化的方式,让年轻人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她说。▲

中国光伏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主力军

本报记者 杨沙沙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长近30%。作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和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又称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截至2023年底,通威太阳能电池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200GW(吉瓦)。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两会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光伏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瞄准中国“30·60”双碳目标(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编者注),碳中和路径上还有30年多一点的时间。他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牵引能源转型的全球主力军,欧盟、美国、日本的能源转型绝大部分要靠“中国制造”去推动。

刘汉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光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眼下,美国、欧洲和印度通过加强本土光伏制造业、削弱我国在全球光伏市场领跑地位的举动并不明智。”刘汉元表示,客观来讲,离开中国制造去推动人类碳中和进程,这不太现实。“根据推算,假如美国要在可再生能源产业中与中国脱钩,关起门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10到15年的时间不一定完成。欧洲如果要做同样的事情,15到20年的时间不一定能够如愿。可是留给全人类碳中和的时间,发达国家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发展中国家也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已经没有徘徊和倒退的时间了。”刘汉元说。

在人工智能(AI)成为全球焦点的背景下,AI也成为两会热词。美国初创企业Open AI 的CEO奥特曼曾表示,未来AI需要能源方面的突破,因其消耗的电力远超人们的预期。未来,光伏发电是否能满足AI的耗电量?刘汉元列出一组数据称,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50年,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近九成的发电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综合对比分析,光伏发电可能是未来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包括原煤、原油等)的主要来源,最高占比可达60%-70%。

刘汉元称,未来20年到30年时间,把工业革命以来的能源体系,完全从化石能源变为非化石的可再生能源,这是个巨大的产业。他认为,中国也许会有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全世界可能会超过100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要认真对待这个机会。▲

以开放、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国际化

本报特约记者 王 安

当下,中国白酒品牌正加快“走出去”步伐。全国人大代表、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认为,白酒产业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产业,与茶叶、丝绸等特色产业一样面临一些困境,传统产业国际化面临着消费习惯、饮食差异、文化差异、品牌认同、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关税标准、政策支持等多重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同向发力、协同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茅台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坚定不移深化国企改革,坚定不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以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品质卓越的酒类产品,以深化改革健全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以打造“酒文化的极致”提升品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有力推动茅台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茅台作为白酒行业龙头企业,肩负着引领中国白酒产业‘走出去’,为传统产业国际化探路先行、引领示范的使命。”丁雄军表示,茅台将锚定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塑造世界一流品牌”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一是以开放之姿扩大国际朋友圈,聚焦“产品认同”,增强产品市场吸引力;强化“文化认同”,扩大品牌文化影响力;围绕“标准认同”,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二是以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动能,通过“科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文创”推动“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数创”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力塑造国际化发展新优势。▲

中国高清显示产业能创造相当多的GDP

本报记者 赵觉珵

连续22年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履职的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一直关注科技产业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今年也不例外。他在会议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他今年提出了《关于推动中国高清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改善科技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建议》等四份建议。

作为显示行业的领军者,李东生今年继续为这一规模巨大的产业发声。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过去若干年,中国在高清显示方面投入大量资源,高清显示产品、人工智能技术、显示产品技术均取得长足进步。目前,中国市场本土电视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电视机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譬如在北美市场,中国品牌电视机市场份额已达26%。

尽管中国电视等高清显示产品赢得了世界市场,但李东生却观察到本土市场的萎缩。李东生展示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视机年销量为5300多万台,2023年降至3700万台。同期,北美市场的电视机年出货量从4200万台增长至4700万台。“这种反差说明,中国高清显示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本身是一个大产业,能够创造相当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它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是有积极意义的。”李东生说。

李东生进一步表示,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产业升级,从产业中低端向产业中高端拓展,电视机产业和液晶显示产业发展路径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其次,要以创新驱动发展,TCL已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构建新型工业化能力;此外,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最后,还要推进基础技术和材料的研发。“这些能力的组合,就是新质生产力。”他说。▲

中国能源发展正面临机遇窗口期

本报记者 郭媛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列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中国能建在绿色低碳转型中聚焦提升绿色产业规模和质量,着力打造综合储能,湖北应城项目是全球首台(套)300兆瓦压气蓄能项目,将于近期投入商业运行。

“中国能建是全球最大的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之一。”宋海良介绍说,目前中国能建业务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签约额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位列前五。

“面对世界能源发展新格局和新趋势,我们正面临宝贵的机遇窗口期。”宋海良在谈及中国能建未来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国际间合作时说,未来,中国能建将坚持国际业务优先优质协同发展战略不动摇,找准关键点和发力点,打好“组合拳”,全面提升国际业务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全面抢抓海外发展机遇、优化海外布局、筑牢海外优势,加快落地实施一批战略性、示范性、引领性的海外项目,展现更多海外绿色数智融合应用场景与模型,一体化打造海外“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业务的“产业群”“共赢链”“能量场”,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建议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继续调整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加快搭建产、融、技联合开发大投资平台,协同打造由中国企业、当地企业、国际企业共同组成的合资平台与联盟组织,共同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宋海良说。▲

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本报记者 马梦阳

2023年,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科技公司加速布局。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认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雷军表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

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雷军建议,首先要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他建议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同时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引导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型企业向高校学生开放实习实践机会,提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素质。

据雷军介绍,在近年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许多企业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计算资源,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但社会人才市场缺乏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培训能力。对此,他建议,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特征。

除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建议,雷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还提出了有关绿色低碳、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建议。去年年底,小米预发布了首款汽车车型,新车何时上市也是大众关注的话题,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为小米汽车上市做最后的冲刺准备。这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路测,以及在黑河极寒条件下的冬测,从结果看,各方面反馈非常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