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成财经网

小县城要砸“铁饭碗”是咋回事

来源:历史逆时针 时间:2024-06-03 09:42 阅读

新一轮机构改革即将开启,万众瞩目!

这次改革的重头戏是什么?将动谁的奶酪?

许多人把目光放在大部制上,猜测哪些部委局将合并。

还有不少人猜测,将撤销地市州盟这一层级,实行省管县,减少管理层级

但很有可能,县级机构改革,将是这次改革的重头戏。

着重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问题

复盘2008、2013、2018三次机构改革,都着力于解决当时的经济社会问题。

当前,县域经济社会问题尤为突出,肯定得有大动作,新一轮机构改革或聚焦于此。

县级财政困境重现,吃饭财政回归

2022年度全国财政数据公布后,最辣眼睛之处,就是地方财政赤字猛增,高达11.62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全国税收,同比下降3.5%,土地财政以-23.3%的更大幅度下行。地方债越滚越大,年均增速16%~20%,可能永远也还不清。

尤为严重的是,县级财政困境重现,吃饭财政回归。

县域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2年为56%,之后一路下滑,2021年降为37.8%,降幅接近三分之一。

许多县负债累累,入不敷出,出现了罚没收入大增的情况,严重损害了地方形象。

县域人口流失现象突出

近年来,随着强省会、城市圈的推进,人口进一步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区域聚集,边缘县域人口流失、人户分离现象加剧。

即便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也发生了类似问题。比如苏中、苏北的青壮年,纷纷赴苏南就业安家。

以泰州兴化市为例,原有户籍人口150多万,现在常住人口只有110万左右,40万人去了苏南定居。

中西部和东北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产业支撑能力弱,经济活力不足,就业机会少,人口流失现象更为严重。

2010年至2020年,四川105个县(区)出现人口流失。

其中,内江市和巴中市,各下辖3县2区,常住人口下降幅度超过15%。按这种流失速度,这两个地级市不久就会变成两个人口百万的大县。

东北三省共有88个县,截至2020年,10年间常住人口共减少696.5万人。其中,仅有14个县人口下降幅度小于10%;47个县人口下降幅度为10%~30%;还有26个县人口降幅超过30%,个别县甚至人口流失50%以上。

基层财政供养人员只增不减

人口普遍流失,县级财政供养人员却连年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以广东清远佛冈县为例。

2020年,财政供养人员为1.08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31.55万人的3.23%。

其中行政编制1443人,事业编制5032人,编外人员4325人。

同2012年相比,编内人员减少606人,然而,编外人员却大幅扩张,自聘人员翻了一番多,购买服务人员由0增加到1260人。

各部门和单位,对编外人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出现“占编不用,编外扩张”现象。

一名科级干部说:

“编外人员更会做事,好用、听话、勤快。我宁愿带一个会做事的临时工,也不要3个不干活的编内人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6~7界副会长陈剑认为,截止2021年,地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66%。

其中,编制内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2.56%,编制外占3.10%。

这一数据,并不包含离退休人员在内。

县级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许多县人口流失,财政入不敷出,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偏高,人浮于事,精兵简政势在必行。

山西省已经先行先试,掀起机构改革风暴,对6个人口小县动真格的。

忻州市河曲县,常住人口为12.35万人,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事业编制核减四分之一。

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由改革前的32:1提高到40:1。

试点产生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职能相近部门合并,产生了一个超大部门,整合后的人员来源不一,有行政编制的,有参公的,有一般事业编制的,同工不同酬,管理难度大,导致部门运转吃力。

领导职数减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晋升渠道变窄,搞得许多人没有了积极性。

乡镇等一线机构,人财物的权利都没有了,工作难度加大。

这些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逐步得到解决。

能精简多少财政供养人员?

参照试点县的做法,将县域财政供养人员占人口的比例减少0.6%~1%,按全国县域总人口7.4亿计算,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约600万人。

如果再把一些少于15万人口的小县合并,估算一共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650万人左右。

按财政供养经费每人年均8.8万元估算,将减少财政支出5720亿元。

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摊到1866个县域头上,每个县约3亿元。

通过机构改革,既可以显著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又可以打造一支精简高效的干部队伍,还可以将财政资金用在民生实处,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郡县治则天下安。

网友看法

1、网友金色果子:整资料占工作时间90%以上!

2、网友红琳涵泽:三次机构改革,是越改人越多!

3、网友截个胡:关键点: 行政事业单位自主招用编外,又靠财政供养,占比太大。

4、网友耕石老人:机构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市级机关,统一实行省管县,减少中间环节,除了省会城市以外,一律撤销市级建制,整合人口小县,因为在新的发展过程中,市一级建制已经成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堵点”!

5、网友万物初发清净:直接把地级市裁撤了,能撤掉多少编制?

6、网友第十代老农民:司机都有上百万吧

7、网友桂人鸿哥:先减部,厅,地方的人吧

8、网友弹指之三十二亿百千念:文章里面某县数据~行政编制1443人,事业编制5032人,编外人员4325人。等于十个财政饭的里面1个是公务员,9个是事业编,真正要减少的应该是事业编。

9、网友汝南世家999: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委都要精简合并,严控编制,尤其是县市以下机构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10、网友用户汤工:最理想的行政机构改革,就是现在的5级改为3级。即中央→省→县,取消地级市和乡镇,省级为中央派出机构,中央和县级为责任主体,乡镇和村为县级派出机构。乡镇和村由财政供养改为农业合作社的企业性质,县政府直管和县财政适当补贴,取消编制。简政目的是精兵,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把省下来的钱去提高人民的社会福利待遇。

11、网友自若西柚QP:就国情看,不撤销市一级机构,其他级怎么改效果都不够明显。市一级机构既不用管具体区域的具体事,宏观决策管理职能也不强,大多时候只起传声筒的作用。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且此级财政供养的机关人员一点也不比县级少,且大多数工资还比县级做具体工作的多。

12、网友nwg0926:不只是县市,省里的机构庞大的不要不要,机构精简,人员可砍一半

13、网友祖国人民繁荣昌盛:那么问题来了:精简的人员去哪里了呢?

14、网友撞穿南墙的驴:直接撤销地级市,小县合并成大县后提半级,实行省管县。

15、网友一定要彻底解放台湾:国家管省,省管县,县管村,去掉市,乡两级。

16、网友温柔圆月77:小小的-个镇政府几百号人,那来的那么大的工作量七八十年代-个乡镇最多不超过十个人,工作还不是照样干,而且那个时代的农村人比现在多得多。

17、网友hf1234:省管县才是最佳,地市级没用,有利中间盘剥,无利成传说筒。

18、网友绿水青山我走遍:重庆直辖市就没有地级类,直接管区县,乡镇,实行三级管理,减少了很多编职人员。而很多省就多了一级地区。重庆这种模式可以借鉴!

19、网友温柔水滴tg:村委会也有两三人足有了

20、网友金峪满棠:乡镇工资高于县级,县级工资高于市级,市级工资省级,上边人员不拥堵了,下边人员干劲足了,提高县域经济,压缩市级编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