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成财经网

中东2023:多国面临极端天气威胁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3-12-25 18:20 阅读

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23年,是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海湾两强关系迅速回暖、叙利亚重返阿盟、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内极端天气和严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给相关国家及其民众带来巨大损失,也不断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岁末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总站推出中东2023系列盘点,为您重新梳理中东这一年。

纵观2023全年,极端天气在中东和北非地区频繁发生,揭示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从高温天气导致的持续干旱、沙暴到飓风所引发的严重洪灾,气候变化影响着中东国家民生乃至整体稳定,也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的召开,国际各方再次聚焦于气候变化这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危机。

中东北非多国2023年夏季气温达新峰值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COP28开幕前夕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显示,中东和北非地区气温均值为目前全球最高的地区,2023年入夏以来,地区内多个国家历史高温纪录被打破。伊拉克交通部下属的气象局统计,巴格达、纳杰夫、迪瓦尼耶、济加尔和穆萨纳5省8月中旬的最高气温达51℃,伊拉克北部省份气温峰值也突破44℃。

△伊拉克交通部下属的气象局8月中旬发布的一份天气预报显示,伊拉克多省最高气温达50℃。

与严重干旱一同到来的是水资源的缺乏。地处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原本水资源相对丰沛,但近年来情况急转直下,特别是今年夏季,迪瓦尼耶和米桑两省多地旱情极为严重。临近底格里斯河的果园面临水资源短缺,很多果农遭受大量经济损失。由于缺水严重,伊拉克农业部9月宣布停止全国水稻种植,不少农产品从出口优势产品被迫变成了进口商品。伊拉克农业部发言人穆罕默德·库扎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危机使得数十万农民部分或完全失去了生计来源,这对于他们而言不啻一场灾难。

△干旱导致伊拉克南部大片农田难以继续种植,底格里斯河谷沿线居民被迫迁移。

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的不仅仅是伊拉克。进入8月后,极端高温席卷伊朗南部地区,部分省份整月的日最高气温平均数接近45℃,南部城市阿瓦士最高气温接近50℃。由于罕见的高温,伊朗政府宣布8月2日和3日全国放假两天;叙利亚西北部城市伊德利卜8月13日和14日气温突破46℃;位于北非地区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两国首都和摩洛哥城市阿加迪尔今夏最高气温分别创下49.0℃、49.2℃和50.4℃的历史新高。海湾国家阿联酋今年7、8月也曾经历极端高温天气,阿布扎比和迪拜等多地气温超过50℃。

△一名伊朗出租车司机在德黑兰街道上取水解暑。

沙尘暴致地区国家损失惨重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洪涝灾害

近年来,连接亚非欧大陆的中东地区持续遭受荒漠化和沙尘暴影响,大量取水和日益增长的水资源压力加剧了干旱气候对当地的威胁。今年6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7月12日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International Day of Combating Sand and Dust Storms)。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估算,全球每年约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其重量相当于350座埃及吉萨大金字塔。

△6月1日,沙尘暴导致埃及开罗十月六日大桥上的广告牌倒塌,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

在广义的中东地区,受沙尘暴灾害影响的核心区域位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伊朗部分省份及两河流域下游靠近波斯湾地区。9月20日至22日,强风引发的沙尘暴席卷伊朗东南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等地,造成至少3人死亡,2017人受伤。伊拉克环境部的预测则显示,伊拉克境内每年遭遇的沙尘日(出现沙尘暴的日子)在未来将逐渐增长,从目前272天最终将增至2050年的近300天。地球科学期刊《大气》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近年来中东和北非地区每年因沙尘暴灾害造成的损失近1500亿美元,约占2022年该地区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

△3月31日,沙尘暴笼罩包括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在内的该国中部多地。

中东地区在2023年遭遇的自然灾害并非只有干旱和沙尘暴。9月10日,飓风“丹尼尔”在利比亚东部地中海沿岸登陆并引发严重洪灾,在德尔纳、贝达、舍哈特等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统计,超过11300人因此次洪灾丧生,至少10000人失踪。德尔纳市附近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座大坝在洪灾中被冲毁,导致德尔纳市的街区被整体淹没。另据国际移民组织估算,利比亚东北部至少有4万人因洪灾而流离失所。

△洪灾后的德尔纳城让人触目惊心。

中东环境问题专家萨迪克·阿提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与绿地面积持续减少,成为加剧中东北非地区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而使得极端高温天气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随之大幅增加。受其地理位置影响,中东国家大多原本就处于炎热干旱地区,如不主动开展气候治理的相关行动,未来将需要额外付出更多成本以应对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恶劣影响。

能源转型成为破局关键 气候大会开启全球联手应对危机新篇章

面对气候变化给各国带来的严峻挑战,中东国家正在寻求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化石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以COP28的东道国为例,阿联酋是世界上重要的化石燃料生产和出口国之一,2022年石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位列世界第六。主办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动,充分证明阿联酋等能源大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和摆脱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出口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开幕。

在COP28大会主席苏尔坦·贾比尔等人的推动下,与会各方经过两周的激烈讨论,在“加时”一天后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一致,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不仅如此,大会还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达成一致,并正式成立损失与损害基金,同时就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苏尔坦·贾比尔在闭幕全体会议上表示,“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历史性成就感到骄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则强调,虽然本届气候大会没有翻过化石燃料时代的篇章,但已达成的成果意味着结束化石燃料的开始。

气候危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应对气候危机也无法一蹴而就。2023年的中东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的同时,也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致力于塑造更加可持续和具有气候适应能力的未来,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动目标。这一任务虽然艰巨,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引领下,各方正在汇聚力量。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